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本站新闻 > 书画 >

智库应当是接地气的“发生器”

未知 2019-12-06 09:09
智库应当是接地气的“发声器”
 王俊闳  
       什么是智库?智库的解释众说不一,但归根结底只有一句话:生产和释放思想之库。智库提供给人们的就是思想产品,它主要的作用就是告诉人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不该怎么干;把该干的事干成什么,不该干成什么”。智库类似于人的大脑,是决策部门、指挥部门,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核心部门。人的一切行动,都来源于思想,没有思想的行动是蛮干,是机械运动。
 
       近年来,中国智库发展的非常迅速。出现了一大批官方、半官方的智库及民间智库。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全球智库进行综合评价的权威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中国共拥有智库512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智库大国。而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早在2014年,中国的智库包含类似智库的机构在内约有2500个,研究人员约3.5万人。中国智库的架子不可谓不大,从业人员也不可谓不多,但与数量比起来,中国智库的质量却大打折扣。其具体表现有四:
 
       一是独立性弱,“传声筒”的作用大,“发声器”的作用小。中国的智库特别是地方智库,大多是政策的阐释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智库的作用常常流于形式。一些地方政府事先往往已经决定了要干什么,只是在形式上召开一些所谓的座谈会或论证会,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智库这样的机构,以及通过智库中的专家之口达成所谓的“共识”,把智库的“脑袋”属性变成了只能说话的“嘴巴”,把“发声器”变成了“传声筒”,使地方智库的作用变的非常有限。
 
       二是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起不到促进决策的作用。一些专家的思想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的状态,口号式的建议很多,具可操作性的东西却很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智库所提建议是“新瓶装旧酒”,对一些问题性建议则是隔靴搔痒,挠不到痛处,引不起注意,最终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究其原因, 与国内大多数智库或由官办或由官方供养的体制属性不无关系。端人碗、服人管,说话说不到点子上,提不出能触碰痛点的建议也在所难免。
 
       三是公信力不足,缺乏影响力。由于官办或半官办的原因,导致中国的智库缺乏独立性,一个没有独立精神的智库怎么能够生产出具有独立思想的产品?生产不出具有独立思想的产品,又怎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中国智库的影响力普遍不高,甚至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宁愿邀请国外智库参与制定经济发展策略,而不愿让当地智库提供可行性建议的事例。
 
       四是擅作文字游戏,缺少数据支撑,丧失了智库作为思想库的基本作用。中国的智库大多是浮在空中的多、接地气的少;泛泛谈观点的多,涉及具体办法的少。泛泛的谈观点本身也没错,但所提观点最终一定要能落到实处或应该能够落到实处。比如教育体制问题,现在的教育体制到底存在哪些具体问题?该通过哪些具体方式方法予以解决?没有人能够回答,只是一窝蜂的跟着起哄,最后使得类似于这样的一些事关重大国计民生的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国内某些智库的报告中甚至还连篇累牍地出现了诸如“中华民族复兴已完成62%”……等等让人觉得不可捉摸的话语。
 
       智库应当是具有战略性眼光、前瞻性思维、能给出可操作性建议的思想之库。因此,智库必须相对独立、要做独立的“发声器”而不能只做他人的“传声筒”;对于一些重要的思想观点或建议,必须量化它,而不能用类似于“中华民族复兴已完成62%”这样的话语糊弄人。再者,智库虽然是思想库,但思想一定要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思想不是空想,而是要紧密联系实际,要结合政策,急之所急,供之所需,把思想落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唯如此,智库才能真正影响社会,影响决策,发挥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