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地方频道 >

山西大同:一座典型煤炭城市的后煤炭时代

未知 2016-06-02 15:24
山西大同:一座典型煤炭城市的后煤炭时代
中国新闻网 2016-06-02 09:34.中新社大同6月2日电 (李新锁)6月1日,山西省大同古城内,耗资数百亿元人民币、规模达3.28平方公里的明代古城仍在修复当中。煤炭城市特有的黑灰底色正被绿色替代。这座以煤炭储量占据中国1/8而著称的煤都似乎正在进入“后煤炭时代”。
 
近代以来,大同因煤而兴,其煤炭储量高达718亿吨,位居中国产煤城市之首。
 
以往,在大同的GDP构成中,同煤集团贡献超过50%。在这座城市,“同煤子弟”曾经是身份、地位等诸多人生附属物的象征。
 
时至今日,煤炭辉煌不再,“一煤独大”模式难以为继。
 
几天前,同煤集团下属上市公司——“大同煤业”发布公告剥离不良资产。此举被解读为“转让亏损资产,改善上市公司业绩”。
 
在“煤炭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企融资成本偏高,出售资产补充资本成为一种无奈选择。
 
对于煤炭工人而言,煤炭寒流带来的“收入减少、转岗分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大同“恒安新区”,这个聚集超过30万人口、号称亚洲最大居民小区内,同煤职工占据主流。
 
夜幕降临,当地居民照例敲着锣鼓,手持扇子集体锻炼。和风靡中国的“广场舞大妈”群体不同,这里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年轻男女。一位中年女性表示,这里煤矿子弟多、待业青年也多。煤矿不景气,很多人就在家歇着。
 
在当地社交媒体上,年轻人一边抱怨着“降薪”,一边热切关注着“职工安置”政策的出台。对于转行谋生,多数人直言“迷茫”。
 
不过,在煤炭寒流刺激之下,煤都转型正在加速。
 
刚刚结束的大同“两会”上,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表示,作为典型资源城市,大同将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新兴主导产业之一,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经济增长点。
 
站在大同魏都大道一侧,全长约1800米的古城西城墙正在加紧施工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施工人员正在打磨木制建筑构件。放眼望去,大同古城面貌初步显露。
 
出租车司机张强(化名)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人,亲朋好友多半和同煤有关。对于煤炭带来的喜与忧,张强的感受朴素又直观。“前些年,同煤工人收入高、出手大方,各行各业都好做。”张强说,现在,煤矿工人收入减少,所以,减少消费、压缩支出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于正在修复的古城,张强寄予希望,但他同时表示,古城修复、配套还不完善,外地游客大多匆匆来去,发展旅游还需时日。
 
漫步古城街巷,一边是整齐划一的旅游街区,一边是拆除未完的低矮平房。在地方财政锐减的背景下,古城修复进程放缓。
 
此前,山西官方力推一项名为“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的展会,由各地市竞争申办,希望借此激发地方经济活力。
 
身为煤炭重镇,大同表现出强烈的申办意愿。除了市委书记亲自登台演讲推介外,在网络投票环节,总人口300余万的大同目前已有近100万投票,位列山西11地市之首。
 
对于经济转型,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强调,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真正让大同古城活起来、火起来,成为继煤炭资源之后又一大资源“富矿”。(完)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