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文化视角 >

漫话“二十节气”农谚民谣

未知 2020-02-21 09:49
漫话“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
  我国既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广泛流传的农谚民谣即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二十四节气”中有关农事养生的农谚民谣就有万余条,自古而今对指导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休养生息极具实践意义。2016年11月30日,我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是对蕴含了中华民族古代先民智慧而成的农谚民谣的莫大肯定。如今,诸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农谚民谣,依旧是指导农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农谚民谣,得以在民间耳熟能详,广为流传几千年。人们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适时进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它通过农谚民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节气的依赖与寄托。早在宋代,就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民谣的记载。如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花对应时节,时节对应花,展示了绚丽多彩画卷,所以古人有“风不信,则花不成”之说。
  “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辩证统一。如冬至这天起,北方地区将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民间有“数九寒天”的说法,流传着民谣“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充满辩证的日子。这一天严寒凛冽、黑夜漫长,这一天也是阳气始生、春意萌动。关于冬至,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民谣俗语,有些体现了节气与光阴的关系,预示时间的珍贵和一去不返。比如: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日回;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有些体现了节令与农耕的关系,预测来年的气候与收成。比如: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在农谚民谣里,与冬至并提的就是夏至,一冬一夏,一冷一热,相随相伴。比如“冬至馄饨夏至面,冬吃萝卜夏吃姜”“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数九天不刮风,三伏天不下雨”“九里雪多,伏里雨多”等。在民间,夏至也有“九九歌”:一九到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溻衣裳透;五九四十五,树梢凉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甭太迟;七九六十三,夜里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出门凉飕飕;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节气的这种辩证统一还体现在“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一年四季每个节气的开始。有“二分二至”“三暑二寒”“二露一霜”“二雨二雪”以及“惊、清、满、芒”等说法,无不包含了人们对四季变化以及转换规律的科学总结。对天气变化同样总结出“早上火烧云,今天莫出门”“晚上云接日,等不到半夜鸡叫唤”“下了初一雨,半月没好天”“秋分种平川、白露种高山”等,都是祖先留给后人观天阅地的宝贵遗产。
  “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发端于黄河流域的秦、晋、豫四季分明,其农谚民谣多有北方的地域语言特色,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节气歌。有的把每个节气与气候相对应编出对仗的节令歌也琅琅上口:“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还有一种节气七言诗,把农历和公历巧妙融为一体: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世易时移,“二十四节气”成为我国大江南北、各民族共有的节气表,各地、各民族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风俗习惯,总结出各自的农谚民谣。如闽南话对“二十四节气”总结出的春谚、夏谚、秋谚、冬谚就很有特色:春谚语:“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夏谚语:“立夏小满雨水相赶。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廿六海水开目。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秋谚语:“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冬谚语:“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大寒不寒,人畜不安。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汇集了古人对天文地理和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结,也因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而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瑰宝。
 
梁 冬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