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文化视角 >

漫话历史上的元宝

未知 2020-03-03 13:36

漫话历史上的元宝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金元宝”

  • 清乾隆年间十两“金元宝”

  •  

  春节刚过,您吃上饺子了吗?饺子的外形中间鼓、两头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元宝”“银元宝”。世人对“元宝”的印象大多来自民俗画及影视剧,或许并未见过实物,那么“元宝”是否真的存在过,历史上的“元宝”又是什么样子呢?

“元宝”绘画与真实形象略有差异

  “金银元宝”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表现“招财进宝”一类的民俗画中尤为常见。象征着财富的“元宝”形如小船,属于“金银锭”的一种,这点众所周知。然而事实上,画作中的“元宝”与它的真实形象略有差异。
  据考古资料显示,真实的“元宝”虽为船形,但中间并没有圆鼓、凸起的部分,这是因为“元宝”仰面需要盖刻官印,上面记载着熔铸时间、发行信息等,用于此类大额货币的流通、回收和重铸。另外,真实的“元宝”看上去并不十分丰满,中部多是收窄的,被称为“束腰”。民间绘画中“元宝”的形象之所以与实物出现偏差,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画家常认为“元宝”实物形似棺材,不美观,所以对其加以修饰,使它看起来更加饱满圆润,符合传统审美;二来,古代元宝极为珍罕,其细部形态不为普通民众所知,一些民间艺人只好根据“仰面似船,伏面似案”这个大致的描述进行创作,最终就有了民俗画里常见的样子。
  早在“元宝”诞生前,古代金银锭曾有马蹄形、饼形、长立方体及束腰板形等,这些形状都有利于节省放置空间;相较之下,“元宝”的小船外形甚是奇特,这也让不少专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对于元宝的独特造型,目前学界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古人习惯将钱系于腰间,而将船形的“元宝”竖起,便可用布条将其系于腰上,便于携带;第二种解释则认为,元宝正是从唐宋圆弧束腰银板演变过来的,当圆弧束腰银板的边线呈圆弧形后,银板的两端开始变厚,当变厚到一定程度时,便由两边向上方翘起,最后就成了船形。
  尽管关于“元宝”造型的两种解释都比较牵强,但这并不妨碍“元宝”成为最受民间喜爱、最具代表性的财宝形象。

“元宝”称呼始于元代

  “元宝”不只造型奇特,其实叫法也很特殊。“元宝”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但当时泛指一般货币,其与金银锭挂钩则始于元代。
  据《元史·杨湜传》及明代《续文献通考》记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 (公元1266年),朝廷设立总管全国财政的“国用司”,命杨湜为“国用司员外郎”,负责主持国库日常事务。杨湜在管理国库期间,发现白银出入库时总有人“顺手牵羊”,他们偷拿零碎银子,自以为能瞒天过海。为了杜绝这一现象,杨湜向朝廷提议:把散碎的白银熔掉,以五十两铸为一锭,再于银锭上铸“元宝”二字,意为 “元朝之宝”,这样想偷盗白银就不那么容易了。朝廷认为杨湜的建议有理,遂下令熔铸“元宝”。当时所铸的“元宝”呈马鞍形状,两端为圆弧,中间束腰,在形制上与宋金时期的束腰银板十分相近。
  自打杨湜赋予金银锭“元宝”的叫法后,这种称呼便开始流行。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灭南宋,返回时途经扬州,丞相伯颜所率士卒大肆掠夺。搜检部队行李后,伯颜将所得“撒花银子”统统熔掉,经办此事的销钱官将其制成重五十两的银锭,还将它们唤作“扬州元宝”,归朝献纳。
  元朝灭亡后,“元宝”的叫法已约定俗成,所以后来的明朝干脆将金银锭统称为 “元宝”。
  “元宝”分为金、银两种,而世人对于“金元宝”更感兴趣。据考古资料显示,明以前未见“金元宝”出土,而明代“金元宝”却为数不少。
  明代的“金元宝”包括一、二、五、十、五十、一百两,在某些特定时期也存在过三、七、二十两,价值与其重量等同。目前已知的明代 “金元宝”以五十两居多,其中考古出土有两例,一是1972年山西太原南郊黄陵村明晋王墓出土的两枚五十两 “金元宝”,二是2001年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的两枚五十两“金元宝”。此外,西安一家博物馆也藏有一枚明永乐十七年五十两“金元宝”,2009年中国嘉德亦有一枚明永乐元年五十两 “金元宝”上拍。
  清代“金元宝”沿用明制,存世数量较明代更多。清时,不仅国人对于“金元宝”趋之若鹜,就连外国人也对其垂涎三尺,甚至不远万里前来搜罗。
  2011年11月,北京一拍卖行上拍了一枚清乾隆年间十两金元宝,重达369克,一侧打双“吉”字,最终以82.9万元成交。这枚“金元宝”的来历颇为有趣,据说是从一荷兰沉船中打捞上来的。据相关资料显示,1752年,这艘隶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从中国南京启程,后于中国南海触礁沉没。1984年,沉船被打捞上来,从中发现一批黄金,包括107根金条和18枚“金元宝”,这些黄金大多购自南京。

价值不菲的“银元宝”

  相较于 “金元宝”,“银元宝”虽然比较常见,但收藏价值依然不容小觑。
  2007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首次推出历代金银锭专场,拍品近500件,其中一枚明“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元宝”作为压轴拍品亮相,以26万元起拍,经过几十轮激烈竞投,最终以156.8万元成交。
  明清“银元宝”的成色一般在95%到98%之间,可分为官铸和私铸,前者存世量更少,成色更足,因而价值更高。铭文也是判定“银元宝”价值的关键因素,通常情况下,有铭文的“银元宝”要比没有铭文的贵好几倍。“银元宝”上的铭文一般含时间、地点、银匠或银号名称,清代一些“银元宝”上还有赋、税、解、贡等内容,研究者可以从中提取出很多重要信息。
  “银元宝”价值不菲,民国初年就已出现伪造现象,当时主要体现为降低白银的成色和重量。现今“银元宝”造假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4种手段:一是在“银元宝”中掺入铅和锡,这种假货表面呈青黑色,比较容易辨认;二是在浇铸时将铜块凝固于 “银元宝”内部,外表鎏银,这种“银元宝”体大而轻,可以通过手掂辨别;三是灌铅法,即在真的“银元宝”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部分白银后灌入铅,再用银封焊洞口,从而偷梁换柱;四是以新做旧,即将仿制的“银元宝”做旧,这种“银元宝”从包浆、蜂窝、铸文款识上看,都与老的“银元宝”有所区别,可以在掌握了标型后,仔细对照辨认。

据《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