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地方频道 >

2019三农印

未知 2019-12-31 17:58
 

来源:山西日报


编者按
  2019年即将过去,在农业农村农民铿锵向前的足音中,总有一些时刻改变着历史,总有一些面孔烙下印记。那些留在我们心中或激励、或振奋、或温馨、或感动的深刻记忆,是影响和推动三农进程的涉农政策,是奋战在三农一线的新型农民,是在三晋大地产生广泛影响的三农故事。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新型业态助农增收、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新型农民日渐壮大,“三农”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新进展、新突破。本版今天推出特别策划——2019三农印记,它或许不完善,或许不全面,但它是我们这一年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我们期望这一个个或大或小的“三农”故事留在更多读者的记忆中,也留在我省“三农”发展的进程中。
 
“一保通”一保到底
 
  马计生是交口县回龙乡张家岭村人,他家因“一保通”减负获得了新生。
  多年来,马计生以种植10余亩核桃和玉米为生,年收入五六千元。2009年,因爱人姚爱珍脑出血,让这个收入微薄的家庭陷入困境;2011年再次复发,又花了6万多元,前后两次共花了7万多元,尽管新农合给报销了3.4万元,但老马还是欠了一屁股外债。
  自从去年有了“一保通”保险后,姚爱珍看病的费用由原来报销50%提高到90%,这一下给老马减负不小。马计生说,现在妻子病情比较稳定,但每年还需去医院巩固治疗,再加上平时吃药护理,家庭面临随时因病返贫的风险。
  除了报销看病费用,“一保通”还“保”了老马的核桃。去年,4月7日的一场冻害,让马计生种植的10亩核桃几乎绝收,最终保险公司赔付给老马1080元。老马高兴地说:“‘一保通’让我们脱贫有底气!”
  立足高质量脱贫,有效防范化解返贫风险,从2017年开始,交口县创新推出扶贫“一保通”综合保险模式,主要是以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以脱返贫险为基础,健康农险为辅助,将贫困户的农业生产、人身意外、健康及重大疾病、“五位一体”小额信贷保证险等19个险种组合在一起,通过“一户一单,一单通保、一保到底”,筑牢脱贫“保障网”。统计显示:目前全县已有2.7万户农户统一购买“一保通”保险。
  作为一种新的扶贫理念与手段,交口县对“一保通”的有益探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悉,这两年前去当地取经的市县络绎不绝。
  交口县县长乔劲松表示,下一步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将扶贫“一保通”打造成民生保障“安全阀”、脱贫致富“稳定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
 
本报记者赵建军
 
吃水再也不发愁
 
  12月24日,户外滴水成冰,宁武县凤凰镇朱家岩村弓栓桃的家中却温暖如春。快晌午时,弓栓桃的老伴拧开水龙头开始烧水做饭,儿媳杨秀英正给1岁多的小女儿喂水。
  “要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啊,吃水再也不发愁了!”56岁的弓栓桃望着幸福的一家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以前吃水要到离村子500米远、80多米深的山沟里去挑。”老伴接过话说:“我嫁过来都几十年了,挑水就挑了几十年,以前从沟里挑水上来,想找个平点的地方歇歇脚都找不到,别提有多费劲了。”
  “后来县水利局给我们村每户都修了集雨蓄水池,夏天收集雨水、冬天收集雪水,一年的吃水就看天呢!”弓栓桃说着从家里放杂物的房间拿出了一个筛子,又接着说,“有了蓄水池,就基本不用挑水了,一年省着用池子里的水将将够,就是时间长了水里会有小虫子和杂物,吃水前必须用筛子把水过滤一下。”
  “今年,县水利局给我们村修了水塔,从以前挑水的深沟里用水泵把水提到水塔上去,再通过输水管道送到供水点和村民家中,现在一拧开水龙头什么时候都有水,喝着还放心。”因为参与了当年饮水工程建设,弓栓桃回忆起来清清楚楚。
  儿媳杨秀英抱着小女儿笑着说:“我家孩子真是赶上了好光景,夏天天热了就能洗个澡,大儿子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待遇,吃水都很不方便,更别提洗澡了,用毛巾沾点水抹抹就完事儿。现在因为吃水不愁,我爱人在县城打工,家里种着几亩地,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正说着,热气腾腾的面条已经做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吃饭。
  吃水这件事,从“挑”到“筛”又到“拧”,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又到“喝好水”……这一变迁发生在弓栓桃家中,也发生在我省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活里。近年来,我省连续组织实施了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全覆盖、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多阶段高强度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工程的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本报记者范珍
 
明年收成赖不了
 
  “爸,外边现在还冻手了。你这是干啥去?”“修树。早点动手,把树剪细剪好了,明年收成又赖不了。”12月15日清早,郅平威就踏出自家小院。
  郅平威家住稷山县稷峰镇陶梁村。村中枣树众多。“我们陶梁种枣的年头可长了。枣区里千年以上的树有15700多株。大家靠着树生活。前几年,新疆大枣进入市场,我们用老办法管理的板枣突然不吃香了。”郅平威摸着身边的枣树。
  产量少、果形差,守着摇钱树的老郅们一筹莫展。“那时大家都对枣不抱啥希望了,可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贺宁杰主任却跑来说要给树搞提质增效,要精位修剪、采光通风啥的。很多人都不信这些比我们小的娃们。他们就一遍遍往村里跑,一次次找我们说。最后我一咬牙试了4亩。”
  成为示范户后,在县14支枣树修剪服务队带动下,郅平威学习了新的修剪整形方法。“未修剪前每年红枣只产800公斤,修剪后产量翻了近一倍,有1500公斤呢。优质板枣占产量的70%。以前像这种枝子咱不管,现在按新要求都属于不良枝,剪了枣的质量更好。这群娃娃的技术没的说。”郅平威边剪枝边说。
  不仅是修剪,提质增效也在施肥、防虫上改变了老郅的想法。“我现在对枣树地采取测土配方施肥,以农家肥和有机肥为主,适时浇水,使用无残留高效优质农药和生物治虫,这样产出的红枣能达到绿色食品要求呢。”板枣的质量提升了。看着自家网店火爆的订单,郅平威脸上的笑意不断。
  郅平威家枣树的变化只是我省经济林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红枣、核桃、沙棘等干果经济林重点分布区域实施以高接换优、整形修剪、有害生物防治等为技术内容的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今年全省干果特色经济林总产值为175亿元,较2018年增加25亿元。
  “现在大家都争着让服务队给修剪枣树。我也得趁这几天把剩下的6亩地修完。有这么好的政策和技术,我干劲儿足着呢。”郅平威笑着走向下一棵树。
 
本报记者张丽媛
 
这种农药没有毒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农药更是如此。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种没有残留、对人畜无害的农药,是山西巴盾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所所长王雪平发明的一种药食同源农药。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功能农业蓬勃兴起,然而功能农作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杀虫剂和杀菌剂。王雪平研究员率先提出了“1+1=0”的观点。他认为,我国农业水、土、肥、药的安全问题较突出和普遍,特别是有的地方还有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如果安全问题解决不好或没有保障,残留毒素+健康功能=0。
  王雪平从1986年至今,一直从事无毒无残留农药和抗菌流通货币研究,1993年被破格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受聘担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7年受聘担任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他和他的团队采用药食同源中药材(山楂、陈皮、柠檬皮)和纳米技术,发明了世界第一个可完全替代化学农药作用的无毒杀虫剂和杀菌剂。
  现在,王雪平团队利用自己的发明技术攻克了球孢白僵菌、Bt、绿僵菌等生物农药速效性不足的世界性难题,让不可能变成了现实。12月28日,记者在山西农谷金谷园区了解到,目前这种无毒农药已经落户农谷,山西金谷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永青投资了王雪平研究员的无毒农药和速效生物农药项目。采用这种药食同源中药和纳米技术,药食同源中药+生物农药白僵菌、Bt技术,解决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和抗药性问题,解决了生物农业和植物源农药作用缓慢的问题。今年已经有部分产品出口韩国。
 
本报记者王秀娟
 
城里医生到山村
 
  盼望着,盼望着,城里的医生来了,他们带着健康与希望来了。
  12月26日,雪后初晴,平顺县中医院的健康扶贫“双签约”医疗团队循着山路,如约来到阳高乡德和村。村民们奔走相告,75岁的耿三松打开了话匣子。
  “杨医生,你又来给我看病了?以前病了,我能忍就忍,不去医院。现在,我一不舒服就给你打电话,你会告诉我去哪儿看病、怎么吃药,真是太感谢你了。”一看到平顺县中医院的医生们又来复诊,耿三松激动不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德和村有36户贫困户,因病致贫就占了26户,耿三松就是其中一户。耿三松常年受高血压、腰椎管狭窄等疾病的困扰,只因家庭贫困、出门不便而放弃了治疗。
  如今不一样了,耿三松有了“家庭医生”,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随时“送上门”。
  “耿大爷,您哪不舒服?我给您看看?”“我头晕、腰疼、腿也有点疼啊!”“来!咱帮大爷翻个身,我给大爷检查一下。”……
  量血压、测血糖、做针灸,护理团队有条不紊地给耿大爷专心诊断,分析病情。“耿大爷头晕是血压高造成的,腰痛腿痛是腰椎管狭窄引起的,另外通过检查,大爷的胃也不太好啊!”做完检查的医生杨新梅,一边叮嘱耿三松要健康饮食,一边给他对症下药。
  “耿大爷,您要保重身体,过几天我们再来看您!”告别了耿三松,平顺县中医院医疗队的医生护士们又急忙赶往下一户贫困户的家中。
  送走医疗队的耿三松,慢慢地挪到摆满药瓶的桌子旁,拿起杨医生给自己开的药方,念了起来:“白色瓶子是降压药,一天吃两次,一次吃两片,饭后吃。棕色瓶子是止痛药,一天三次……”耿三松声音沉,手发抖,当读到“这药不花钱,免费送您!”的时候,耿三松的情绪再也绷不住了,眼角淌出了泪。
  “医疗扶贫不是一句高高在上的口号,它早已成为我们每一位中医人心中的誓言。”平顺县中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侯军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力救助因病致贫的患者,解决他们防病、看病、治病难的问题,医护人员一直在行动。
 
本报记者李全宏 本报通讯员杨柳青
 
我家用上了抽水马桶
 
  “改了厕所,孩子们能多回来住几次。3个孩子都在娄烦县城上班,孙子外孙子以前因为上厕所和洗澡问题都不愿意回来。今年可好了,我就等着过年的时候一大家子团聚呢。”
  李凤英老人今年67岁,是娄烦县天池店乡孔河沟村人,12月20日,她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说到最高兴的事儿,她说:“今年就是改厕所的事儿。”
  “我家改的是水冲式,盖房子的时候就留好了下水管,我今年71岁了,厕所改建到屋里,里里外外都暖和,和你们城里人一样。”李凤英老人的老伴儿张广清接着话头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孔河沟村离太原市比较近,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太原市的“红色+体育”爱国教育基地,今年8月21日还举办了山西省青少年山地自行车冠军赛。每到夏天,李凤英老人就想让孙子外孙子回来避暑,可是孩子们一提起上厕所的事情就头疼,不愿意回来。“上厕所的时候苍蝇会叮在屁股上不走”,小孙子的抱怨让李凤英和老伴决定一定要改厕所,正好今年娄烦县也将改厕的试点定在了孔河沟村,改厕还有补贴,老两口真是没想到有这样的好事儿,就决定一步到位改成水冲式。
  在孔河沟村今年改厕的家户中,只有7户改了水冲式,李凤英家就是其中之一。57岁的村民张玉明改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疼起来没法上蹲便;二是因为分别多年的同学要聚会,城里的同学提出要来家里看看,为了让大家上厕所方便。张玉明自己是大工,一个星期改造完毕,同学们来了以后赞不绝口。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今年全省完成农村改厕47.58万座,在汾河流经沿线村庄实行了整体改厕和粪污治理。太原市杏花岭区小返乡后李家山村今年完成了86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遍采用完全上下水的水冲式厕所、半上下水的水冲式厕所(采用地埋式储水罐)、三格化粪池式无害化卫生厕所等模式。
 
本报记者王秀娟
本版策划:康梅芗 赵建军
本版责编:王秀娟
本版制图:王静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